“科学”流言留下了什么?

  • A+
所属分类:综合

“科学”流言留下了什么?

几天前,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、蝌蚪五线谱和百度知道共同发布了“2015年十大生活流言”。它们全都关乎日常饮食和健康问题,虽然看似颇有些“科学”的影子,但依照专家的解读,却有相当一部分很不靠谱。譬如,“过午不食/不吃晚饭,能健康减肥”这一条,揭示的真相是:人体长时间处于空腹状态,胃部会因饥饿而收缩,容易引起代谢功能紊乱。这样,不禁会诱发胃病、降低血糖与免疫力,而且还会改变人体激素水平,形成易胖体质,反弹力度更大。

再如,“隔夜菜会大量产生亚硝酸盐,食用致癌”,把通常对人体无害的亚硝酸盐当成了致癌物。事实上,亚硝酸盐只是在特定条件下才会转化为能致癌的亚硝胺,且其含量多少与是否隔夜关系不大,而是取决于隔夜菜与空气的接触程度。所谓“流言”,一般是指流传较广但却没有确切来源和可靠根据的消息。它往往是一种无意识的以讹传讹,或是一种夸大乃至扭曲的想象性解释。这一点与谣言有所区别,后者是指捏造的、没有事实存在的话语,是一种有意识的毁谤中伤。不过,两者的界限,有时候从表面上看似乎又很难明确,其传播开来所造成的社会负面影响,时常也难分伯仲。

就拿“草莓有乙草胺残留,吃了致癌”来说,尽管“残留”一事被监管部门后来重做的检测所证伪,有关专家也纷纷出面澄清——正常情况下种植草莓用不到乙草胺,国际权威机构也未将乙草胺列为可疑致癌物,但草莓产业已经受到严重影响,大批订购计划被取消。媒体报道称,北京昌平的观光采摘游客一时间骤降21万人次,河北省昌黎的莓农则损失上亿元。如此来看,此事绝难言“小”。

还有一些上榜流言,其实已传播多年,且多次被澄清或“科普”过,其中以“食品添加剂=毒药”最为典型。对于时常被误解乃至“妖魔化”的食品添加剂问题,可以明确的是:正规的食品添加剂,其成分和添加量均经过严格的科学实验论证,应用目的在于更好更长久地保持食物的状态和营养,正常食用无损人体健康。而近年来发生的多起与“添加剂”相关的食品安全事件,几乎都是不法商家超量添加、错误使用或违法使用非食品添加剂(化工原料)导致的后果。人们所熟悉的苏丹红、瘦肉精、三聚氰胺之类,实际上就不在食品添加剂之列。

为什么流言(尤其是健康领域的流言)常常会有“科学”包装?“科学”流言究竟留下了什么?我觉得应该区分两种情况。其一,有的是商家出于造概念、引关注、搞营销之需而刻意设计话题,近似于忽悠。过去一度被热炒、时常与保健食品对接的“亚健康”一说,还有此次上榜流言“碱性食物能防癌、抗癌”,多少就有这样的嫌疑。其二,早前因科学研究之方法、技术和视野等的局限,得出了(后来被认定是)错误的结论或观点,但却未能适时地被归谬或淘汰,反倒因由某个机缘在社会上被广泛传播,从而成为“科学”流言。

上述第二种情形近年来在健康领域时有所见。2013年1月31日出版的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》发表了由美国和欧洲近20位肥胖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联合撰写的一篇文章,题目是《关于肥胖的流言、猜想和事实》。该文在列举了7条影响广泛的关于肥胖的流言后,告诫说:若任这些流言“流行”,不但会误导公众,还会影响政府部门和相关团体的医疗健康决策,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。这些流言,还真的“流”到我国并产生了影响。解放军总医院的吴海云教授指出,那篇文章作者列举的与“肥胖”相关的流言,我国媒体确曾广泛报道宣传过,甚至还被写进了国家发布的相关“指南”中。

惯常所见之流言,或许大多无关痛痒,可以一笑了之。但经过“科学”包装、事关大众健康的“科学”流言,则不可小觑。而回击这样的“科学”流言,对相关部门如何积极主动地做好应急科普、热点科普,并保持一定的持久性和系统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目前,已有“百度真相问答机”“蝌蚪找真相”这类专注于探寻科学真相的辟谣平台出现,这是好事。期待它们今后能够更及时地发挥更大更有效的作用。

尽请关注小马工具箱,集成最新绿色功能软件!

weinxin
请关注小马官方微信公众号
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小马的支持,如果您有什么困惑或者建议,欢迎大家随时呼叫小马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